体育明星

做“足”特色 以“球”育人

2025-07-22 22:25:54



本文转自:沧州日报

做“足”特色 以“球”育人

——运河区开展足球特色教育纪实

做“足”特色 以“球”育人

运河区代表队在沧州市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参加青少年组男子足球比赛并获得冠军。

本报记者 赵玉洁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度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名单。运河区的市重庆路小学、市新世纪小学、市西花园小学、市利民小学、市第五中学、市第十中学、市第十三中学、市第十五中学和市第十七中学9所学校成功入选。

近年来,运河区教体局秉持体教融合理念,构建起“校校有球队、月月有活动、年年有比赛”的长效机制,28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如繁星闪耀,数万名学生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从小学到中学,从普及推广到精英培养,运河区走出了一条校园足球的特色发展之路。

足球育人 绘就成长双通道

在市迎宾路小学,足球教育早已超越运动本身,成为撬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支点。

三级梯队搭建成长阶梯,班级队、年级队、校队层层衔接,每年的班级联赛让每个孩子都有上场的机会。

雷火竞技平台

家校联动编织足球纽带。每场比赛必到的“足球人偶”成了孩子们的精神图腾,爸爸们组成的“绿茵助教团”倍添助力。

体教融合铺就多元未来,学校培养出的20余名精英球员是最生动的注脚。敖翔如今是上海申花俱乐部U16的队长;梁仕宇在武汉三镇U16队崭露头角,并且在中国U16国家足球队主力阵容中站稳脚跟;姜小渔,李梓铭、赵圣皓、叶一晨、王相尊、侯相同等队员则带着足球特长走进了石家庄二中。

铿锵玫瑰 赛场瑰丽绽放

带球、转身、射门,市第十四中学女子足球队的队员们在训练中挥汗如雨,湿透的球衣挡不住孩子们坚定的眼神。这支成立于2012年的队伍,如今已发展为拥有五个梯队、百余名队员的“玫瑰军团”。

市第十四中学始终将校园足球发展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学校为女足配备专业教练和陪练团队,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主教练王刚拥有亚足联B级、欧足联B级等多项专业资质,他把在英国留学学到的方法融入日常训练中,队员们技术能力和水平飞速提升,团队凝聚力也不断增强。

做“足”特色 以“球”育人

近年来,市第十四中学女足在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并连续六年蝉联沧州市足球联赛初中女子组冠军。女足队员中1人获国家健将证书,30余人获国家一级运动员证书,60余人获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11人入选河北青年队。更有李怡洁、张毅菲入选2024年女子精英青少年球员大区训练营,穆润石入选中国U17女足国家队,书写出校园足球育人的精彩篇章。

特色引擎 驱动未来发展

此次新入选的9所学校,也都带着各自的特色规划,为区域足球教育注入新活力。

市新世纪小学的“武术+足球”组合令人耳目一新。在乡村文化宫的支持下,孩子们在热身动作中融入武术元素,既传承非遗文化,又提升了核心稳定性。社团开展的“足球公益行”更让爱心随足球传递——旧球衣经过消毒捐赠给乡村学校,队员们还当起小教练,教同龄人踢“快乐足球”。

市第五中学的“三年规划”清晰可见——社团打基础、梯队练战术、向赛事冲刺。学校将组建女足队伍并开展班主任专项培训,进而实现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球队。

市第十五中学将重点推进四项工作:建设标准化足球场并配备专业器材;引进并培养专业教练团队;建立分年龄段的足球课程体系,涵盖技战术与心理训练;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足球运动。

市第十七中学的“全员足球”理念落地生根。在足球特色教育的未来规划中,学校以“实现学生人手一球”为目标,把足球教学当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通过持续的探索与实践,不断优化足球教学模式与活动形式,助力学生在足球运动的浸润中实现全面发展。

从市迎宾路小学的家校协同,到市第十四中学女足的精神传承,再到新入选学校的创新探索,运河区用足球串联起素质教育的经脉。在这片绿茵场上,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参与比夺冠更珍贵,而这,正是校园足球最动人的风景。